EDUCATION

针对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,团队通过精准前瞻研判汽车产业发展趋势,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索,重构了车辆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提出了以“一链三共”为核心、“需求牵引,贯通赋能”为驱动的科产教协同育人模式(“一链”指“基础研究→专利布局→产业孵化”产学研用全链条,“三共”指供需共频、权利共担、成果共创),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质量保障机制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工作如下:

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,构建了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级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。为破解产业需求与人才素质的结构性矛盾,团队通过对国家战略的深度解析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研判,在国内率先完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布局。针对该产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,重构了知识-能力-价值三维目标,系统性构建了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。通过调整课程体系、打造赛事驱动与科研实战双轨路径、推动思政涵育与产业报国情怀深度结合,实现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迭代、能力结构升级和价值引领强化,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持续输送具备技术攻关能力、工程适应能力与创新领导能力的核心骨干人才。


以“一链三共”为内核,打造了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生态。为突破科研转化与人才培育的效能瓶颈,提出以“一链三共”为内核、“需求牵引、贯通赋能”为驱动的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。聚焦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瓶颈,系统贯通“基础研究→专利布局→企业孵化”全链条路径:团队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精准捕捉产业技术痛点,实现供需共频;建立“实验室原创技术+企业共生技术”的双轨专利布局机制,加强技术权属与转化管理,实现权利共担;推动团队成果转化,支持学生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参与产业化实践,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与创业孵化推动技术迭代的双向循环,实现成果共创。以“一链三共”机制强化技术突破与育人增效的深度融合与双向互驱。


以质量文化为基石,构建了三维协同保障新机制。为解决科产教资源碎片化与协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,团队基于校企双元责任共担理念,围绕智能新能源汽车人才核心素养谱系,设计“双导师协同-企业需求课题生成-平台资源统筹”三维运行机制:实施校企导师联合遴选与动态培训制度,建立以技术痛点为导向的课题更新流程,依托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实现跨项目资源协调与共享,形成可复制、可持续迭代的科产教融合实践范式。